伊莉討論區

標題: 情到深處人孤獨 [打印本頁]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0-3-27 08:44 AM     標題: 情到深處人孤獨

很久以前,有過這麼一首歌,歌中有這麼一句:“情到深處人孤獨”。
為什麼當感情越來越深厚時,人反而會感覺到孤獨呢?
感情,是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之下的一種自然產物,因為有了相伴與相愛的体會,所以有了分離與不愛的孤獨。 沒有体會過相伴的美妙,也就無從体會人去樓空的孤獨。 然而這個過程卻給了我們一種錯覺,以為唯有相愛才能遠離孤獨。 其實恰恰是愛的体會衍生出了對孤獨的体會,愛與孤獨是相伴而生的。

我們以為相愛是遠離孤獨的方式,相愛之后卻發現,它往往讓我們更深刻的体會到孤獨。 兩個人從相伴、相愛到相守,最初的体驗往往是美妙的,那是一種心心相印的幻覺,一種有你真好的溫暖,一種非你不可的認定。 為了要留住這種美好,心會理所應當的執著于這種美好,于是,本是因緣聚會而生的相遇與相戀被賦予了太多本不必然存在的意義和要求:我應該如何對你,你應該如何對我,我們應該如何維系這段感情,我們應該如何相守到老,忠誠、責任、物質的滿足、精神的照料,種種的規則,我們在這人世間太多的需求都以兩個本來互不相屬的人的相愛開始了,一段感情被賦予了它本不該承受的份量。 在種種妄想與造作之后,幻滅也隨之而生了。

初相遇的兩個人在純粹的情感發生的當下,本是不帶有太多自我對他人的期待和要求的。 然而,在我們為感情而慢慢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甚至物質的代價時,我們往往會不自覺的預先假設、想像著對方可能有的回應和表現,並且期待甚至要求這種種“假設”會依著我們的意願而成為事實。 一旦意願不能實現,憤慨、不滿、失望、猜疑等種種情緒便油然而生。 在這種情況下,相愛便成了彼此相互要求、索取的手段,變成怨憎會苦與求不得苦的變調演出,相見成怨,不見又牽掛。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在我們認為理所應該的事情並沒有如願發生時,我們往往反省的不是當初那些理所應該的設想是否真的理所應當,而是將懷疑、失望的眼光投向對面那個沒有配合實現我們設想的人。 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對方足夠的關心和重視,如果在接下來與對方一來二往的交往情境中,我們不斷重復加强這種不安全和不被重視的感受,便越是容易在這些感受中敷設出一個匱乏、受傷、孤獨、不被愛的自我。 我們漸漸賦予自我一個被害者的角色,賦予對方一個負心人的角色,角色一旦確定,我們便會沉迷于角色的扮演中,而忘了這所有的角色都只是自己內心設定的一副副面具,角色和面具怎會是我? 既不是我,在其中自怨自艾、自憐自傷又是為了哪般?

人際間的相互關愛雖然是易變而不安定的,但這種從古到今亙古不變的事實從不能阻止人們尋找情愛然后深陷其中的熱情; 就像人生便注定著死,但這並不能阻止人想要在這一期的生命中尋得所謂永恒幸福的信念。 我們自認為是感情豐富的高級有情,懂得用愛來相互取暖,可是愛的困境就在于我們常常任由自己愛的心田枯涸,卻一味指望著讓外面某個特殊的人來灌溉它! 一個匱乏者的心靈,即便是伸出一只手作出給予的動作,卻總難免在身后藏著另一只手准備抓取。 當接受者一方能及時主動的給予時,我們覺察不到自己索取的心理; 一旦對方沒有能及時回饋我們的付出時,我們會感覺失望、受傷甚至憤怒! 為什麼情到深處人孤獨? 因為我們的愛,永遠跳脫不出付出與得到的衡量,跳脫不出人與我的分別,說穿了,我們從未曾走出過自己那狹隘的情感空間,我們從來都是孤獨的,只是偶爾相遇相戀后的得到感讓我們以為我們曾經得到愛,理應得到愛,現在孤獨,只是因為失去了對方的愛,不孤獨的方法,便是再次得到對方的愛或者找另一個更好的人來愛自己。 我們總是習慣從別人的眼中、別人的心里尋找自己的溫存與價值。

然而,情與愛的富足,不是來自他人的給予,而是來自自我內心的踏實,當你的內心充滿愛與慈悲,你會感應同樣充滿愛與慈悲的人來到你身邊,你們能相互給予,你們總是想著如何給對方更多,如何是對對方最大的好,而不是如何讓對方給予我更多,如何讓對方死心塌地對我好。 如果內心是匱乏的,別人給得再多也無法滿足自己內心的坑洞,因為匱乏的因結不出富足的果。 要知道,相愛,絕不是我們達到擺脫孤獨、不安全感乃至幸福的手段,因為相愛一旦變成手段,每一次似乎以愛為出發點的付出,都會附加上厚重的期待或索求,這將使被關愛的人產生壓迫感,並且在忍無可忍時作出反彈或抗拒; 這時,付出感情的一方便會認為自己“無私”的付出收獲的卻是深深的傷害。 其實,傷害不來自于對方的冷漠或背叛,傷害的基調是自你以一個乞丐的心來演出即便是付出者的角色時便已經編排好了的劇目,外界只是緣,"因"永遠都在我們的心。

想要走出這種愛與孤獨的困境嗎? 想要擺脫這種越愛越孤獨的荒謬境遇嗎? 先為你的心找一個可靠的依止吧,用這個依止來安定你的內心,讓你成為一個本自富足的人! 這個依止一定是你本然具足,始然如一,無需外求的一種存在。 這個依止一定不會是外面的一個人或者一份事業,也不會是你的健康或者權勢地位,這些正如你所知,都是無常生滅的,都是不可靠的。 連你所能夠覺察到的這個心都是不可靠的,它時而感受孤獨,時而感受愛意,時而自信滿滿,時而失落沮喪,几乎是境遇一變,心境都會跟著轉變,沒有一點定性,也完全由不得自己做主。 佛法告訴我們,唯一可以依止的是你的心,不過不是你一直以來所不斷感知到的這個意識心,這個見聞覺知的心,因為它念念變異,生滅無常,怎能作為依靠! 可以作為依止的那個心叫做真心如來藏,是我們每一個有情都本自具足的,祂無始劫以來一直伴隨著我們,從未曾離開我們一刻,祂默默的隨順著我們的起心動念,為我們變現出讓我們能倘佯其中的一切万法,卻始終保持著祂的清淨無染。 佛法告訴我們,只有祂才是我們可以完全依靠的真心,只有當我們能覺察的這個心識能夠徹底臣服于祂的清淨無染、本來的完美之后,才會有全然的自在、 愛與慈悲。 自此,愛與孤獨的悖論便再不會成為你的一個問題,因為我們的心已然超越這種非此即彼的分別,回歸于最本然無染的存在了! 佛法,真心,是我們走出一切困境與無助的最可靠的依止!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0-4-10 07:47 AM

感覺自己能做主的心, 偏偏是生死造業的主, 楞嚴經稱之為"無始生死根本", 所以這個能做主的我是假我, 既是假我當然不能夠認之為真, 所以佛說的第一層"無我"之義道理在此。

作者: axie    時間: 2020-4-15 12:38 AM

好好讀佛經吧不錯的見解~~~加油吧~~~有些是要靠你自己領悟當你領悟了你會對佛經有更深見解的~~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0-5-1 09:27 AM

生命的輝煌在於菩薩道的自利利他, 生命的精彩在於慈悲心的拔苦與樂。

作者: axie    時間: 2020-5-3 02:27 AM

本帖最後由 axie 於 2020-6-6 02:21 AM 編輯

我說眾生醒的人少,睡的人多~~各自的崗位發揮淋漓盡致的表演~~~~~~來留言到此一遊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0-5-30 11:44 AM

阿賴耶識執持 根,身,種子,器界, 是不同於妄心的真心, 因不與六塵有絲毫相應, 又稱為非心心。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0-6-22 12:30 PM

人在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0-7-14 12:30 PM

能夠深信因果,修善去惡, 修學佛法就是這輩子最大的收穫。

作者: 大膽刁民    時間: 2020-7-18 01:35 AM

無愛是孤獨 無義是孤獨  無欲是孤獨  無憂也孤獨 無情最孤獨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0-8-2 02:24 PM

佛告迦葉。真實我者是如來性。當知一切眾生悉有。但彼眾生無量煩惱覆蔽不現。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0-8-23 11:58 AM

布施修福若不持戒, 不論累積多少福德早晚都會漏光的。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0-9-4 11:34 AM

若我生處常遇諸佛逮甚深三昧。見無量佛成就多聞清淨智慧。弘誓不舍一切眾生。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0-9-16 12:37 PM

愛與孤獨都源自於我, 我的感受, 是受的苦樂差別而已, 佛說無我是不是剛好...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0-10-9 11:03 AM

古來塵鏡未曾磨,米熟久矣不須篩。磨磚作鏡屈堪述,多年枉做風塵客。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0-10-27 01:29 PM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澈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0-11-9 10:57 AM

一性圓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0-11-26 02:38 PM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作者: wuamos    時間: 2020-12-4 10:02 PM

本帖最後由 wuamos 於 2020-12-4 10:25 PM 編輯

佛說慈悲,基督頌愛,佛曰湼槃,主內共融,誰真情深,請君自決!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0-12-11 01:38 PM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0-12-14 10:46 AM

願所有功德果報。悉與一切眾生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0-12-24 02:09 PM

越是末法, 就越是要謹慎, 因為正法細若游絲, 相似佛法卻漫山遍野。

作者: llxxkakuxxll    時間: 2021-1-2 11:25 PM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的學習~體驗~見識多了~就豁達了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1-2-8 10:54 AM

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1-3-4 02:04 PM

云何說法? 答曰:依佛所說,摧滅一切眾邪異論,是名說法。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1-3-17 01:24 PM

布施是堅固的財寶,因為它的果報,沒有人能搶得走。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1-4-13 02:00 PM

比起現在快速湧入的西方一神教和西方價值觀對佛教的扼觴, 儒家才是令佛法能夠深根的土壤。

作者: joe36547    時間: 2021-4-22 06:43 PM

當一位男孩和女孩相遇,經過交談後產生好感,因為好感而產生相愛,因為相愛而產生結合,因為在這過程中對於對方有一種期望期待,希望他是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那一位,但是經過相處後發覺對方並不是自己心目中那一位完美的人,就產生厭離,最後挑剔爭吵,最後離婚收場,這就是男女之間的過程。
每一個人都有缺點,那怕修到阿羅漢也是一樣,但是當你面對這些缺點時你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他呢,你如果懂得欣賞對方的缺點而包容他,那這位有缺失的人就會成為你心中完美的人。
作者: joe36547    時間: 2021-4-22 06:50 PM

勤滅貪欲 發表於 2020-10-27 01:29 PM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澈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很多的修行過程中都會強調一定要經過一番寒澈骨,才能有一番成就,但是有一個疑問,修行過程一定要如此嗎?我想可能有許多人誤解了,修行的過程重視在領悟,領悟人生,領悟在這過程中心的變化,了解起心動念,更了解前因後果,進而你就能了解事情的過程而不執著。
作者: joe36547    時間: 2021-4-29 09:31 AM

世間萬物皆是空,唯有空,才能包容萬物,得到的不一定擁有,失去的也不一定失去。
作者: joe36547    時間: 2021-4-29 09:32 AM

對自己好一點,因為一輩子不長;對身邊的人好一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能遇見。
作者: 大膽刁民    時間: 2021-4-29 11:30 PM

本帖最後由 大膽刁民 於 2021-4-30 09:28 AM 編輯

"joe36547 發表於 2021-4-29 09:31 AM [color=rgb(173, 223, 237) !important]
世間萬物皆是空,唯有空,才能包容萬物,得到的不一定擁有,失去的也不一定失去。 ..."


哇考  講屁話裝先知  以為自己比別人更懂 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個武斷的說詞 認為自己可以定義一切  
粗淺道理其實誰都懂  只有真真正正的無知者 才能振振有詞 以為別人不懂拿來勸人
這其實是一種病 也算是強迫症的一種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1-5-19 01:59 PM

茲以修學護持弘揚正法之殊勝功德 ,迴向一切法界受苦沉溺有情, 早聞正法皈依三寶。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1-7-5 06:31 PM

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 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1-8-2 03:08 PM

菩提三種。一者聲聞菩提。二者緣覺菩提。三者諸佛菩提。

作者: 勤灭贪欲    時間: 2021-8-9 01:10 PM

佛子!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而起三界業果。《菩薩瓔珞本業經》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29.eyny.com/) Powered by Discuz!